不應對德國“外部煩惱”過度解讀(國際金融觀察)

“對德國經濟預期下調或航運業蕭條的沖擊等悲觀表現,給予過度的解讀是不恰當的。經濟恢復增長將是未來的常態,相信德國會盡快恢復這一常態。”

食品設備饅頭成型機

臨近年尾,從德國那邊傳來的消息有些寒意。上周五(12月7日),德國央行下調瞭今明兩年的GDP預期,認為德國可能步入衰退(連續兩季度負增長),“甚至有跡象顯示,2012年最後一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經濟活動可能下滑”。德國央行將2012年GDP增速預估下調至0.7%,低於前次的1.0%﹔將2013年增速預估下調至0.4%,低於前次的1.6%﹔預計2014年GDP增長1.9%分料機

盡管德國政府發言人塞伯特當日表態稱很多經濟指標並沒有顯示出衰退跡象,政府仍持謹慎樂觀態度,“毫無疑問,我們的經濟仍在增長”,市場還是報以失望情緒,歐元/美元小幅下跌至1.2923,日中一度跌至1.2878。對德國的擔憂情緒彌漫媒體,本報上周也曾以《航運業或致德國“溺水”》為題報道瞭由航運業蕭條而引發的德國銀行業危機,其中穆迪報告稱德國排名前十的大銀行共有980億歐元不良貸款與全球航運業有關聯。

作為歐洲主要債權國的德國,代表著歐洲經濟的典范與支柱。德國經濟的風吹草動足以對歐洲經濟的整體表現產生重大影響。幾乎與德國同時,歐央行也下調瞭明年歐元區的經濟預期,新預測區間的中間值顯示,歐元區2013年GDP將下降至0.3%,而9月份的預測數據是0.5%。盡管歐央行仍將再融資利率維持在0.75%不變,但市場已經開始猜測明年有望政策寬鬆,降息或不再遙遠。

很顯然,整個歐洲都陷入“增長的困境”,德國也難置身事外。目前看來,德國經濟下滑,已是近期的基本趨勢,但與希臘等債務國的情況不同,德國的問題主要來自外部,德國應“先攘外”。德國是主要債權國,不存在希臘等國來自外部的巨額債務壓力﹔同時,德國國內的經濟泡沫要小於西班牙等國,就困擾西班牙的房地產泡沫來說,據華泰証券數據,德國1971年以來,人均GNI(國民總收入)增長122%,真實房價僅增長48%,從1990年至今20年間,真實房價(扣除CPI)累計漲幅為-2.0%。

這意味著,對德國經濟預期下調或航運業蕭條的沖擊等悲觀表現,給予過度的解讀是不恰當的。經濟恢復增長將是未來的常態,相信德國會盡快恢復這一常態。做出這一判斷取決於:德國已建立起以穩定物價和維護市場自由競爭為核心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頗具自我修復能力的體制,保証瞭德國經濟的穩定運行。這一體制確保瞭德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制造業,更確保瞭穩定的內需。同時,德國人審慎的財政政策,也避免瞭遭遇類似美國希臘等國的債務危機。

現在,德國出瞭點狀況,這一狀況可以概括為“外部的煩惱”。當全球經濟陷入蕭條時,德國與全球其他國傢一樣也面臨著再平衡調整(中國則開始把啟動內需作為主要抓手)。盡管歐元區經濟的蕭條拖累瞭德國的出口,然而,亞洲和拉美等新興市場地區對德國需求的增長則給德國制造業創造瞭新的市場機會。這些地區的復蘇,確保瞭德國經濟在歐債危機以來還能保持不錯的增長勢頭。比如德國向這些市場強勁出口機器設備、汽車和化工產品帶動瞭整體經濟上揚,2010年和2011年德國出口增幅高達13.7%和7.8%。相信隨著外部市場的好轉,德國經濟仍復蘇有期。

然而,作為歐元區重要成員的德國,靠亞洲和拉美等外部市場的復蘇仍不夠,歐元區經濟仍與其息息相關。歐元區的債務共擔機制仍會把來自邊緣國傢的債務和風險壓力傳導給德國,進而減緩德國的復蘇。歐元區內部的平衡也是考量德國未來經濟的主要參照,德國同樣有賴於邊緣國傢的經濟復蘇。鑒於此,德國在調整國內施政策略的同時,是否也要站在歐元區的角度評估既往,進而促進邊緣國傢的盡早復蘇?

(作者系本報總編輯助理)
arrow
arrow

    mkc828oe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